这两天,重量级科研平台、央企密集布局深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5:29:00    

这两天,高能级科研平台与“国家队”机构在深圳密集布局。


当代数学界泰斗级学者丘成桐发起设立深圳市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授权下设立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深圳)、首个以学科形式推进科学智能建制化发展的北京大学科学智能学院在深圳成立;


“国家队”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子电器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资环绿色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双双落户深圳。


可以看出,这些科研平台和机构从顶层设计牵引、基础研究赋能和绿色转型三大方面着手布局,都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量级机构。


另外,从数学界泰斗牵头、部委点名、顶尖高校培养、央企布局的特点也不难看出,这5个重大机构的含金量和重要性可见一斑。顶尖人才与机构集聚,将为构建全球科研生态枢纽赋能。


那么,深圳何以频频吸引它们落地?这将为深圳带来什么?



先从科技创新“强磁力”来看。


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聚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数学+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三个方向,打造顶尖数学人才及资源汇聚地,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提供支撑。


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深圳)聚焦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三个重点领域,致力于“为技术对接场景,为产业寻找技术”


北京大学科学智能学院聚焦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具备 “人工智能理论 + 跨学科应用” 双核驱动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科研新平台密集落地深圳,源于深圳“硬实力”和“软环境”的有机结合。


譬如,“硬实力”方面,深圳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软环境”则聚焦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以及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进行培育,连发四份行动计划,以清晰的路线蓝图为指引,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


值得关注的是,三个科研新平台背后都有深厚的高校背景,与顶尖高校及头部资源合作。或与高校合约签约,在人才培养和联合合作研究上紧密合作,或为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服务,甚至直接由顶尖高校打造、顶尖学者领衔。



当下,这些与创新发展关键环节息息相关的科研新平台落地深圳,助推深圳实现从“应用创新”向“源头创新”转型。


笔者注意到,它们均提到要为科技发展提供原始创新动力


科技“原始创新”是催生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机器人产业则是当前深圳科技“原始创新”赋能的代表。


与科研新平台“双向奔赴”,将极大助力原始创新在深圳加快建设,并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汇聚全球顶尖人才提供重要平台。



再从投资“吸引力”来看。


中国资环绿色投资公司分别与盐田区政府、罗湖区政府、龙岗区政府、深圳标准院等签署合作协议;中国资环电子电器公司分别与福田区政府以及相关合作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投资有限公司要布局多个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兴业务板块。落户深圳后,将全力畅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出相关领域最可信赖、最可以依靠的龙头示范企业。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子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则致力于畅通电子电器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落地深圳后,将建立重要战略物资循环利用及储备体系,保障资源安全。



“以深圳为原点,面向全国布局”“选择深圳就是要切实发挥循环经济领域‘国家队’的作用,布局多个新兴业务板块”,两家央企负责人一致认为,深圳是最优选。


两个央企落子深圳,既是对深圳吸引力和产业生态的认可,也是对深圳发展的进一步助力,将加速深圳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



当前,深圳正加速从“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跃迁,通过基础研究机构+新型研发平台+国家战略企业的三元架构,构建起“0-1-10-100”全周期创新生态。这一转变既响应了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也为全球科技竞争提供了“深圳范式”。


未来,随着更多“国家队”和顶尖科技、学术力量的加入,深圳有望在更多关键领域跑出创新“加速度”。


主笔 / 张雪莹

排版 / 张雪莹

审校 / 庞诗凡

相关文章:

这两天,重量级科研平台、央企密集布局深圳04-27

解码AI时代价值坐标04-27

双向奔赴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04-27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这场重要活动在深圳福田举办04-26

“爱一棵树就是爱生活”古树平安守护行动在深圳启动04-26

潍坊市发布“十强产业” 规上企业重点人才需求目录04-25

让“农家书屋”成为“黄金屋”04-24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2025年“一校一书”阅读推广活动启动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