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乡土的千年演变:省级非遗印江砂陶的“守”艺与传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20:54:00    

“只要与时俱进,有创新思维,我们的砂陶制作技艺肯定能一直传承下去,对此我非常有信心。”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朗溪镇坪阳村荥家湾陶器厂,当笔者问起,在工艺发达的新时代是否担心砂陶制作这项老手艺会失传时,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荥家湾砂陶制作第七代传承人刘祖民坚定地说道。

砂陶制作又俗称窑罐制作,共有取土、碾泥、沉淀、制坯、晾坯、施釉、 装窑、烧窑等二十多道工序,据考证最早诞生于三皇五帝时期,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传承历史。而经过长期的传承演变,荥家湾砂陶制作技艺在众多窑器制作流派中自成一派,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质。

刘祖民的祖先自清朝嘉庆年间从湖南辰溪搬迁到印江朗溪镇坪阳村定居后,便在此世代从事窑罐制作从未间断,其制作的陶制品美观实用,远近闻名,如今已传到了刘祖民儿子这一代,即第八代。2015年,荥家湾砂陶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学艺的时候,最主要是围绕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制作土碗、盐罐、水缸、泡菜坛子等陶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到现在这些东西基本不做了,主要是制作酒罐、饭甑、蒸鸡罐等新器。”站在自家琳琅满的产品展示架前,65岁的刘祖民讲述着近几十年来自家陶器制作的变迁。

其中蒸鸡罐正是刘祖民众多创新得意之作的代表之一,它是一种专门用来蒸鸡的陶器,底层放入加水的锅中,罐内分布着4道蒸气孔,在加热的过程中水蒸汽通过气孔不断聚集到罐内的鲜鸡身上,待蒸上2个时辰后揭开罐盖,通体黄灿灿的鸡乘在同样黄灿灿的半窝汽水里,色香味俱全,这样蒸出来的鸡肉既滋补又美味。蒸鸡罐一经上市便受到了广大顾客的欢迎,供不应求。

“小的卖240元一个,大的卖340元一个,上一批烧制的都已经卖完了,只剩下这两个小的展品了,我烧制的产品都不愁卖,因为我走的是差异化发展的路子,纯手工制作,卖的跟网上那些陶罐样式不一样,都是自己独家创新构思制作出来,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感,虽然量不大,但是卖得起价利润高。”刘祖民介绍着他的生产经营秘诀,那就是要创新,要紧紧跟上新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如果现在再像过去那样大量制作泡菜陶罐肯定是没有市场的。

如今荥家湾陶器厂每年销售量稳定在15000件以上,年利润超十万元。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非遗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留下的灿烂瑰宝,是凝聚先辈智慧与卓越价值的精神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因为独具匠心,制陶技艺高超,刘祖民还被授予了市级工匠的称号。2024年他制作的长寿油灯、双耳酒罐、花罐等6件陶器被贵州民族博物馆收藏。他还成了印江中学、印江朗溪中学等学校的砂陶制作特色社团课的客座讲师,实现了非遗进校园。他的陶器厂也成为了多家学校的研学基地,时常有学生或陶器爱好者慕名前来实地制作体验,这项古老的在制陶技艺在新时代散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近60年的制陶经验,被刘祖民老人概括为“造型在脑中、出型在手中、色彩在釉中、成败在窑中”的二十字口诀。

作者:冯芳芳编辑:何芳二审:杨映华值班编委:肖霞总值班:郝从健

相关文章:

一捧乡土的千年演变:省级非遗印江砂陶的“守”艺与传承04-07

这门功夫,他守了三十年04-07

韩继安:半世纪坚守土法造纸技艺04-05

二十载温情守护 为孤苦家庭守护生命最后尊严‌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