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四月话读书
——写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
孟凡金
读书吧,朋友。读书,能让你跨越时空,不受任何限制,跟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伟大灵魂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深读细品,取其精华,学其涵养,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上的力量、心灵上的慰藉、生命上的支撑。
那么,如何喜欢读书,习惯读书,读以致用呢?

一
读书伴你快乐,一路芳华。
又是一年繁花季,“三十而立”的“世界读书日”如期而至。这期间,世界各地的读书经验交流、阅读与写作论坛、图书展会等一系列的宣传活动,风起云涌、高潮迭起。
何谓“世界读书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读书日的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其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百花齐放,四月书香。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在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的同时,提倡人们与书相约、与书为伴,多读书,乐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汲取智慧,丰富人生。
拥抱四月,乐享读书。但见千千万万的人们沉浸在书的海洋里,行走在四月的字里行间,阅风、阅雨、阅书、阅己,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
莒县是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年蛋壳陶文的出土,标志着古莒文明的萌发;一部《文心雕龙》的面世,成为中国最早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期间,莒县县委宣传部、莒县教育和体育局、莒县文化和旅游局都开展系列读书活动,莒州大地,浓郁书香,从学校到书店,从家庭到城市书房,阅读之光,点亮人生,莒国文化,源远流长。
据莒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史素娟介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全县的全民阅读氛围日益浓厚,服务配套设施不断健全,创新推出“城市书房+”模式,建成7处城市书房、2处乡村书房,形成了“15分钟阅读圈”。其中,莒县城市书房新世纪馆入选全省公共文化场馆延时开放典型案例。

摄影 孔晨燕
“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曾国藩的话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直抵人心,直截了当地道出了不读书的要害。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的诗告诉人们,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只要胸中有学问有气质自然就会光彩夺人,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书香是最独特的气质。读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就是他自己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崇尚读书,才能使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
毛泽东主席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并强调,“书不可一日不读”。他老人家毕生勤学不辍、手不释卷,在读书学习方面堪称典范。
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的就呼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彰显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好书,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善读书,工作太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爱读书,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为我们的读书学习指明了方向。
如今,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新时代,读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奋发读书,时不我待。
二
读书伴你修行,宁静致远。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这是乙巳年春节我请刘庆贺老师书写的春联,自警自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而读书正是培养这种高尚品质的重要途径。运用这条修行方式,提升自己,发展自我。
读不读书?这是人人都面对的一个课题;读书何用?尽管人们的看法莫衷一是。但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却是不言而喻的。
我喜爱读书,并喜欢做笔记写心得,与书为伴,其乐无穷,总觉得读书是一场我和书之间的双向奔赴。我对书中人物充满着向往,而他们也总是给我惊喜与感动。如,我读乔叶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宝水》时,总有一种心灵远比天空更宽广的感觉。如,宝水村三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德高望重的九奶、一心为公的村支书大英、从省城回村助力新农村建设的地青萍,人情、人性、人心和人间大爱在她们身上各有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大放异彩;书中的男人们更是不怕困难,担当有为,像回乡发展民俗旅游的老原、乡土建设专家孟胡子、乡政府一把手杨乡长,村里上了年纪的老安、豆哥、张有富等,中年型的大包、鹏程、大曹、小曹、峻山等,年轻有为的有富儿子、豆哥儿子、小金师傅等,由这些人物组成的宝水村大家庭和睦相处,共谋乡村振兴。尤其是90多岁的九奶,深受老少爷们的崇拜,成为全村人心中的“女神”,我一直把她的原型视为我们村的一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邻居大娘,这种心灵碰撞一直升华着自己的精神世界。读《宝水》收获颇丰,我便以《一幅多姿多彩的美丽少村画卷》为题,从美学欣赏的角度撰写了一篇文章,由《大家文学》刊发,作为读者——这也是一次享受读书收获的过程。2024年深秋,乔叶女士来莒县采风,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0月19日)发表了题为《大树的礼物》的文章,其中还以《宝水》中的祖槐为由头,发出了“这近4000年的银杏树上,当然是有神灵的”的感叹,耐人寻味。

摄影 薛俊臻
有人说,少年读书如启窗见日,中年读书如登山远眺,老年读书如临水观月。不同年龄段有不同读书体验,人世间读一辈子书者大有人在,令人羡慕,值得学习。我们知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同构成一个人的基本思想和道德准则,“三观”是评价个人内在品质和思维深度的重要标准。那么,养成正确的“三观”靠什么?靠读书学习、靠自律自强、靠自觉修行。毋庸讳言,人的放纵是本能,人的最大勇气是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战胜自己,在逐梦路上持续修正自我,日益强大。而读书使人自律,自律才是修行。可见读书之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鱼水相依的。以书为友,开卷有益,至于读什么样的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和需要,不能一概而论。读文学书,可以让你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社会现实;读历史书,可以从历史的长河里吸取养分,增加你知识的厚重度及识别问题的能力……
诚然,读书共赴真善美,请坚信,那些读过的书,终将成为你的气质和风骨。
三
读书伴你成长,无远弗届。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一辈子享受读书的乐趣,此乃人生之大幸。少年时期是读书的黄金时代,尤为关键,你读过的每一句话都会慢慢地成为滋养自己人生的一部分,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成为自己未来成功的基石。
读书的方法有多种,如有读书不二法、波浪渐进法、比较品读法、精华提炼法等,在此仅就“读书不二法”谈点体会。该方法即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某一本书,深入思考和钻研,吃透精神,直至读完,从中汲取营养,丰富提升自己。如果边读边记,并写出小结,畅谈感受,便会事半功倍。坚持下来,习以为常,定会收获良多,我常采用的就是类似方法。
“心到、眼到、口到”被称之为读书三到,关键在心到。读书首先要有一颗虔诚的心,被动读书或敷衍了事的心态都是不可取的。只是翻翻书本、读读“前言”、看看“后语”,这种应付心理不是读书的初衷,也是无法获取书之价值的。要明确,是我要读书而不是要我读书,只有调动起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你才能与书为友,与书对话,深入交流。
诚然,有时掩卷而思却觉得如同镜花水月,甚至连书中的人物都模糊不清,日后却又渐渐清晰,其实,这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摄影 吴晓珍 薛洁
读书是一种习惯,不是本能。那么,书读完记不住怎么办?著名文化学者蒙曼老师的话让人通透,她强调,你不需要接受或者记住那么多东西,因为这世界上不需要也不值得把所有的东西都记住。但是你放心,如果你读书的时候,有一种心动的感觉,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留在你的记忆中,然后重塑你这个人。不要强调我记住了或者没记住,它培养起来的是一种人生素养的积淀和审美能力的增强。就像你吃了那么多饭,你也不记得去年的今天中午你吃了什么,但是没有那顿饭,你长不成现在这个样子。
由此可见,用灵魂触动灵魂,以真诚赢得真情,方得始终。读书的收获是长期浸润的结果,当阅读成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的时候,你便进入了高度自觉的阅读状态;当书中的故事在大脑里具像化了,你便进入了阅读自觉的境地。如,书中的人物“立”起来了,你能与他(她)交流话语,你读懂了他(她),他(她)走进了你的精神世界,产生了灵魂碰撞与共鸣,你的意识形态就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不断丰富升华。

摄影 郑晓慧
遇见一本好书,打开一个世界。有人说,“一本书看透人生”是有道理的。当代著名作家麦家说:“要读书但不要贪多,有这么300本书,你精读了,我觉得你人生足够矣。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去追求一数量,追求一种知识,要去找到那种让你心心念念放不下的那种书,让你觉得它是活的,是你的一个亲人或者一个故人、一个朋友,我觉得最高级的阅读就是,一本书就是一个人,就是你的一个亲人住在你的内心,然后你就永远不孤独,你孤独的时候,它就出来跟你说话、跟你交流。”此乃书籍的境界与功效。
其实,幸福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最是书香能致远,沉浸在自己的读书世界里,那是一种幸福。
四
读书伴你写作,厚积薄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书离不开读书,从读书人到写书人是每一位写作者的共同点。写现实离不开历史,写历史更需要读过去。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说:“过去的时光仍持续在今日的时光内部滴答作响。”意在强调现实与历史之间存在着一种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切断的紧密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审视现实,它们之间的关联在哪里?在书里,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承载着历史的长度与厚度,既静水流深又惊涛海浪,既包容万物又博大精深,无疑,书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摄影 季佳斐
中国作家协会第八、第九届全委会委员,山东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日照市文联原主席,当代著名作家,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赵德发老师是读书与创作的楷模,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900多万字,大量作品被转载、改编并获奖。他在长篇纪实文学《黄海传》后记里写道:“一方面,爬梳海量资料,钩沉黄海历史。我将书房里有关海洋的书都找出来,并从网上陆续买来几十本,一起排在我身后的书架上,随手可取,有空就看。”赵老师的书房,汗牛充栋,琳琅满目,其规模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通今博古、叹为观止。《黄海传》向我们讲述黄海故事,并全面表现黄海西岸人民在当今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辉煌成果。我拜读完后数了一下后面的主要参考文献达80本(种),可见这些图书对《黄海传》的支撑有多么的庞大与厚重。同时,赵老师不仅“读万卷书”,还“行万里路”,如,为写好《黄海传》,他沿黄海西岸行走,从长江口走到了鸭绿江口,不辞劳苦,深入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
近来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北上》是根据徐则臣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北上》原著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作者表示,为了写好这部书,仅涉及大运河历史的书籍就读了30多本。他说:“并不是读的书每一本都能用上,但必须多掌握,要把有关大运河的知识装到自己脑子里,形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再创作出来。”对此,我想起了2014年秋天,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莒县采风团在莒采风时,徐则臣对我们的沂沭河饶有兴趣,并谈及自己与大运河的故事。
读千万孤独,悟万千宁静。著名作家刘心武的读书随笔集《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既有作家对“红学”的研究,也有作家关于阅读与写作的感悟。在全民阅读时代,如何去阅读一本好书,如何去评价一本书是不是好书,如何读一本好书陶冶情操和启迪心灵,作者在《人生没有白读的书》里做了解答。其姊妹篇《世间没有白走的路》,则讲述了自己对人生这本大书的体验与感慨,彰显了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怀念,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都是深入耕读,辛勤写作的深切表达。
读书汲取智慧,读书积累财富,读书是实现人生梦想的金光大道。

五
读书吧!朋友。世界这么大,风景这么美,为何不欣赏、为何不乐享呢!谨记“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莒县作家协会主席、《莒州文学》总编辑)
来源:莒县融媒
相关文章:
以戏剧为笔 绘教育新篇04-14
拥抱四月话读书04-14
南阳人文丨一对拐杖,一把吉他,一颗热爱音乐的心 歌手苏楠——魅力南阳,我愿歌之!04-14
OpenAI联合创始人Ilya为他的初创公司融资20亿美元04-12
人民日报金社平文章:相信中国 相信明天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