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可持续包容性数字合作生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6:19:00    

来源:经济日报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并有望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亮点。据统计,2023年,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5个国家数字经济总量超过3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8%。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2023年数字经济规模为53.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40%。东盟作为全球数字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2024年数字经济商品交易总额预计为2630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中国与东盟拥有超过20亿人口、15亿互联网用户的巨大市场。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有助于打造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也要看到,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需直面规则碎片化、技术鸿沟等挑战。例如,东盟成员国在数据监管方面政策不一,印尼《个人数据保护法》要求电商、金融数据境内存储,越南规定云服务商需将用户数据副本留存本地,新加坡则率先加入《东盟数字经济框架协议》,允许数据跨境传输。监管规则差异化致使中国企业需在东盟多国重复建设数据中心,投资成本增加30%至50%。又如,越南70%的中小企业仍依赖纸质单据,无法对接中国供应链平台数字化接口,这意味着中国MaaS(模型即服务)平台需额外增加15%的投入开发适配系统,以满足越南中小企业需求。

未来,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协定签署并落地实施为契机,双方需把共建区域数字经济一体化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摆在突出位置,在推动建立可持续和包容性的数字生态合作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推进数字领域规则对接。推进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互认,率先在RCEP框架内试点设立“低敏感领域白名单”制度,对跨境电商、物流数据等低敏感领域数据,允许试点企业进行跨境传输,以促进数据合理流动和高效利用。对跨境流动数据实行分类管理,将跨境数据分为自由流动、有条件流动、禁止流动三大类,联合东盟国家制定数据分类标准,依据不同类别数据的特点和风险程度,实施分类监管。推动区域性数字标准互认,积极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数字身份互认体系”,进一步扩展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跨境数字身份认证”项目,争取尽快覆盖东盟各国,通过实现数字身份互认,简化跨境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加强重点数字领域的深度协同。共建数字基础设施,以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为纽带,配套建设数字经济走廊,建立中国—东盟智慧物流网络,提升跨境物流时效。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计划,开发适配东盟语言的“数字工具箱”,集成中国企业的跨境支付、算力模块等功能,使东盟各国中小企业通过手机即可接入全球供应链。支持区域内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缩小数字鸿沟。加快推动数字贸易进程,联合开展贸易场景数字化试点项目,探索数字贸易发展新模式,培育数字贸易新业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争取到2030年,中国与东盟数字贸易规模超5000亿美元。

建立健全数据风险共担机制。建立跨境数据沙盒,率先在新加坡、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地设立联合监管沙盒,优先开放金融、医疗等领域,允许企业在隔离环境中测试数据流动方案,通过实践探索数据安全与数据利用的平衡点。实现数字产品安全认证互信,推动中国网络安全审查认证与东盟CERT(计算机应急响应组)标准互认,加快实现数字产品“一次认证,全域通行”,减少数字产品在跨境流通中的认证障碍,提高数字产品的市场准入效率。加强芯片联合研发,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体,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通过整合科研、人力和产业资源,加强技术研发合作,逐步提升区域芯片研发能力。

建立数字人才联合培养体系。建立健全数字职业教育网络,在东盟国家设立数字工匠学院,根据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定制培养人工智能训练师、区块链审计员等新兴职业人才。建立高端人才共享机制,成立“中国—东盟数字专家库”,允许中国5G工程师、AI研究员以“技术签证”在区域内自由流动,通过人才共享机制,促进高端人才交流与合作,提升区域数字技术水平。

【作者张 飞 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文章:

经济日报:银发红利应运而生04-04

英国教授:中国引领数字化转型,构建前沿科技产学研良性生态|世界观04-04

建立可持续包容性数字合作生态04-04

从“特种兵”到“躺平族”,清明假期出游趋势转向深度体验04-03

淄博桓台:四部门联合检查 净化机动车检验市场环境04-03

“甲亢哥”到底有什么魔力? | 柚子态度04-03

啥情况?一连几天泪眼红肿、喷嚏不断……04-03

十二年后,我们还将见证更多历史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