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 法治时评
□ 林楠特
4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45批指导性案例。这是自2010年指导性案例制度建立以来,最高法首次发布执行实施专题指导性案例,集中展现了人民法院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行的积极作为。
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关乎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兑现,关乎司法权威和公信力。在现实中,执行实施类案件虽在法律适用上争议不大,却常面临查人找物难、执行处置环节多、流程复杂、协调配合难等困境。破解执行难,是人民法院维护司法公正、保障胜诉当事人权益、顺应群众期盼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创新执行方式,开展交叉执行,化解诸多重案、难案、骨头案,通过加强立案、审判、执行等不同部门协调配合,凝聚了法院内部解决“执行难”的整体合力。此次公布的指导性案例,涵盖提级执行、集中执行、指定异地执行等交叉执行方式的运用,执行立案前保全扣划措施适用等重点难点问题,彰显了人民法院在攻克执行难题上的智慧与能力。
比如在一起跨省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一直未履行销毁侵权设备等义务,同时案涉生产设备具有易燃易爆属性,拆除难度大、成本高,且双方当事人还有多起异地关联案件,申请执行人希望一体处理所有纠纷。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经过最高法督办,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级执行,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最终促使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既成功兑现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胜诉权益,又实现已投入生产设备的合法利用,达到了多方共赢的效果。又如在另一起案件中,面对被执行人不配合执行腾退房屋等义务,还纠集家属亲友围堵执行现场,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情况,法院发出拒执犯罪风险预警,促使被执行人自动履行腾房义务,避免对抗升级,以最小成本取得最佳效果。
执行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做到刚柔并济、精准施策,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这些案例是人民法院攻坚克难、创新实践的缩影。从中,我们看到人民法院精准平衡了法律的刚性与执行方式的灵活性,既突出执行工作的强制性,加大执行力度;又秉持规范文明执行理念,兼顾力度与温度,为各级法院办理类似案件提供了有益指引。期待人民法院继续总结经验,努力让胜诉当事人的权益更高效兑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相关文章:
2名基层干部被不当问责,上级纪委督促纠正:不能让一般干部替领导受过!04-12
刚刚,西安新城区通报!04-10
女大生简历被打开3分钟就因性别被拒!法院判了:赔精神损害3000元04-10
听出声音中的“DNA” ,浙警院31名学生组成声纹技术团队协助破案04-10
让群众胜诉权益高效兑现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