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皮蛋,大家想到的第一个标签就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黑暗料理”,网上甚至还有不少外国人挑战试吃皮蛋。

图源:某社交平台
其实不只外国人,中国人对它的评价也很两极分化:尽管有些人热衷于辣椒拌皮蛋,但还有些人始终觉得它重金属超标......

图源:某社交平台
其实,皮蛋并没有像大家想的那么“黑暗”,反而还是减脂期的神仙美味。
皮蛋铅超标?
现代工艺不用担心
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质疑皮蛋“铅超标”。其实,“皮蛋含铅高”的说法都是老黄历了,现代工艺生产的皮蛋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
传统的皮蛋通常以鲜鸭蛋为原料,用水、黄丹粉、纯碱、生石灰、食盐、红茶末和柏树枝等配制料液腌制加工制成。其中黄丹粉为氧化铅化合物,是造成皮蛋铅含量超标的“罪魁祸首”。

铅属于重金属,进入人体后很难排出,长期摄入会在体内不断蓄积,对神经、心血管、骨骼以及肝、肾等产生持续危害。为了避免这些危害,现代工艺生产的皮蛋,整个生产过程都不添加含铅的物质,而是用硫酸铜、硫酸锌等代替了含铅物质。并且,我国GB2762-202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皮蛋含铅量不得超过0.2毫克/千克。
2024年一篇发表在《现代食品》上的文献显示,有研究人员对重庆市永川区地产皮蛋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调查,从永川区下辖15个镇、7个街道随机抽取共200批次地产皮蛋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显示:200批次样品中,只有11批次含有重金属铅,含量为 0.005~0.029毫克/千克,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对铅的限量要求[2]。并且,这个铅含量和我们日常吃的食用菌类(0.13毫克/千克)、蛋类(0.11毫克/千克)、鱼虾蟹贝类(0.08毫克/千克)相差不大[3]。
所以,现在大多数的皮蛋采用的是无铅工艺,虽然不代表完全不含铅,但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就已经很低了(不建议购买散装皮蛋),可以放心吃。
皮蛋黑斑多≠不安全
既然制作工艺没有问题,那皮蛋上的黑斑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蛋壳上的黑斑多的,就代表这颗蛋不安全呢?
其实,皮蛋蛋壳上有黑斑是很正常的现象。皮蛋壳上黑斑点的数量与皮蛋腌制铜盐添加量、腌制温度、腌制时间及料液中CaO含量等成正相关[5]。有黑斑的皮蛋往往细菌总数更低、贮藏期更长[6]。
简单来说,这些黑斑就是食品加工助剂(现代工艺一般为硫酸铜)与蛋内硫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后,在蛋壳表面形成的一些黑色沉淀物。
它们其实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在皮蛋腌制后期,可以堵塞蛋壳的气孔、蛋膜的网孔及腐蚀孔,从而调节皮蛋内碱的渗透及含量,阻挡微生物的进入[4]。这样能够有效限制加工后期碱过量渗入蛋内,避免碱伤、烂头现象,保证皮蛋能够顺利转色成熟。
有研究人员对皮蛋黑斑的成分进行过检测,结果显示黑斑点的主要成分是硫化亚铜。鲜鸭蛋在腌制过程中,随着浸渍时间的延长,斑点颜色越深,铜的含量也会越高[4]。
不过,并不需要担心。因为还有研究显示,虽然表面黑斑严重的皮蛋其中铜离子浓度更高[4],但皮蛋去皮后的可食用部分铜含量并不高,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在对重庆市永川地产皮蛋中铅含量进行检测的同时,研究人员也检测了铜含量,发现永川地产皮蛋中铜含量约为 1.1毫克/千克(计算下来1个皮蛋约0.07毫克)[2]。
而且,铜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中建议一般成年人铜的推荐摄入量为0.8毫克/天,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8毫克/天[7] 。即便每天吃6个皮蛋,摄入的铜也就 0.42毫克,远低于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何况大部分人一天也不会吃这么多皮蛋。
有人说吃皮蛋要挑没有黑斑的,其实也不是的。一篇发表在《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上的研究中提到:有少量黑斑点皮蛋(鸭蛋)的蛋壳容易剥离,蛋白呈现半透明的茶棕褐色、弹性较好;蛋黄外层茶绿色,内层深绿色,色层明显;口感上具有皮蛋特有的味道,有清凉感,几乎没有碱味,而有较多黑色大斑点的皮蛋大多有碱味[6]。
因此在挑选皮蛋时,大家的最佳选择是带有少量黑色小斑点的皮蛋。
蛋白含量高
很适合减脂期食用
别看皮蛋黑不溜秋的,其实皮蛋的主要营养成分与平时吃的鸭蛋、鸡蛋差不多。不仅富含优质蛋白质(在碱性条件下降解为小分子肽和游离氨基酸,更利于吸收),属于高蛋白食物,还富含钙、磷、镁、锌、硒等营养。

图源:科普中国
因此,吃腻了鸡蛋的减脂人士,真的可以试试它,凉拌皮蛋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此外,因为制作工艺中加入了碱,在高pH值和金属离子浓度下,皮蛋中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会被破坏,且钠含量会偏高。但如果合理利用皮蛋,倒是有助于控血压。比如用皮蛋做菜肴的时候可以不放盐,比起用鲜蛋炒菜手动加盐或许更有利于减少盐的摄入。
不过,美味的皮蛋并非适合所有人,像儿童、孕妇、哺乳期妈妈等特殊人群应谨慎食用。
最后需要提醒一点:生皮蛋可能携带沙门氏菌,食用后有诱发食物中毒的风险[10],所以皮蛋不建议扒皮后直接生吃,即便是凉拌皮蛋也要先把蛋煮/蒸熟。最近就有新闻报道,“四川一夫妻俩因吃了凉拌皮蛋,上吐下泻、高烧腹痛,最后查出是皮蛋引起的沙门氏菌感染,住院6天。”
嗯……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个建议有点“超出自己的理解范畴”,毕竟“自己吃了这么多年生皮蛋也没遇到过问题”。科普作者云无心曾在采访中解释过:“腌制皮蛋时,腌制环境的pH值通常会升到9以上,甚至达到10左右,再加上长时间腌制,高碱环境能让细菌“寸步难行”,即便作为皮蛋原料的鸭蛋中真的含有少量沙门氏菌,在强碱环境中也会慢慢失活”。确实,皮蛋引发沙门氏菌感染是小概率事件,但煮过后再食用会更加保险。(来源:科普中国)
相关文章:
李强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会谈04-11
Pets are allowed on China's high‑speed trains!04-11
人民日报金社平文章:相信中国 相信明天04-11
刚刚!省公安厅交管局曝光5起违法案例04-11
梁贵友任中国一汽董事、党委副书记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