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日前,“‘学院派专业教学’——颐斋书院创作教学成果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陈振濂书法美育馆举行。

此次研讨会是以3月开展的“‘楷法表现’‘金铸墨冶’——学院派书法课题教学成果展”为主题的书法创作教学成果研讨会。

颐斋书院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书法双博士生导师陈振濂教授学院派书法教学实验室。此次推出的“楷法表现/金铸墨冶——颐斋书院教学成果展”,是颐斋书院2016年至2024年间对楷书和金文书法进行科学研究实验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具有专题性和专业性。“楷法表现”部分精选17位作者的44件作品,“金铸墨冶”部分精选20位作者的40件作品。


陈振濂做总结,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赵丰致辞,颐斋书院执事林光进汇报展览筹备情况,颐斋书院学员代表李海宗、顾建荣、马登丰,王加煦、陈星名、吴海青以“创新”思维作课题学习和创作心得简要汇报,与会嘉宾汪永江、钱丁盛、王义骅、寿勤泽、张建军、徐清、元国霞、胡俊峰等就书法教学的“守正创新”,尤其是如何“创新”展开讨论。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副馆长、美术系主持工作副主任林如主持会议。


当今社会,普遍认为楷书是书法学习的基础,端正的楷书很难自由挥洒、表达个性。陈振濂教授以长篇论文《“楷法表现”新思维》梳理了“楷法表现”的学术思路,并就课题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实施方案。展览作品中,既有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精准表现,更有对经典深入挖掘和重新审视后所拓展的“法”的发挥。
陈振濂表示,通常楷书虽是“书学”但却最接近于“字学”,因此就与其他书体比较而言,对艺术效果的极致追求相对最弱。“楷法”本应重点在“法”,而他拟题时却特别在后缀出“表现”一词,似乎与“法”悖行。这样就和通常所见的楷书(楷字)学习拉开了距离,有了创新含义。比如不平庸常识性地讲偏旁部首、点画撇捺的规范样式;而讲这些要素在唐楷和魏碑几十种经典中的不同艺术审美“表现”。而且特别强调:如世俗一般仅仅认为“楷书是基础”,那是非常片面的。论基础,篆隶行草都有自家的基础而不仅限于楷。而若以“楷”作为艺术表现对象,也同样有着不逊于其他书体的广阔发挥空间。关键是有没有观念开放的视野和思想力。


“金铸墨冶”是金文大篆的书法艺术表现。在此课题中,陈振濂教授将“金文大篆”的含混概念作了精细分柝,指出“大篆”是字体概念,是古文字,而“金文”是书法艺术概念,是基于风格、形式、材质表现的艺术。“金铸墨冶”是在大篆基础上,让金文线条呈现出“熔铸”“冷锻”“凝结”效果,用有别于民国以来通行的写小篆的技法来写金文,所创作的作品具有“金文”线条独特的个性魅力。


对于这长达25年的颐斋书院“书法科研”项目,陈振濂再次和学员们强调:不能草率行事,更不能平庸敷衍,必须要以“科研”和专题意识、课题研究的形式展开来保证质量;而不着眼于一般大众意义上的书法技法水平的笼统提高。特定的“针对性”和具体明确的“目标性”,是坚实的基石和保障。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以戏剧为笔 绘教育新篇04-14
“‘学院派专业教学’——颐斋书院创作教学成果研讨会”在杭举行04-14
“更好潍坊”中日韩书法交流展暨晁岱双捐赠书法作品展在潍开幕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