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要与“新职业”无缝对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3:42:00    

原标题:“微专业”要与“新职业”无缝对接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微专业”香起来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高校纷纷新增微专业。这些课程多是面向本科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虽不单独授予学位,但靠着实用性强,助力打通大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微专业”吃香,得益于专业与市场的高度相洽。“微专业”通过灵活、精准的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弥补了传统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让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即可精准找到适合自己专业方向的具体岗位,通过“微专业”的加持,能够直接在岗位上发挥作用。

微专业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能灵活对接市场需求。微专业以“小学分、高聚焦、精课程、跨学科”为特点,聚焦急需紧缺型(如人工智能、5G)、应用技能型(如传感器与物联网)和交叉复合型(如AI+X)领域,快速响应新兴产业和技术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弥补传统专业培养周期长、调整滞后的不足,注重实操性和应用性,与主修专业形成互补。有网友调侃农大毕业生“能搞学术研究,也能种田耕地”,其实正中此意。三是降低了学习门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微专业通常不设严格入学限制,课程周期短,学生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灵活方式完成学习。四是推动学科交叉与教育创新。微专业促进了高校学科融合和创新专业,实现从微专业到新专业的跨越。

但从目前来看,“微专业”同样面临着挑战。首先是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保障的问题。微专业必须确保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深度结合,高校需要解决课程设计仓促、师资力量不足等影响学习成效的问题。其次是微专业属于非学历教育,结业证书未纳入国家学历体系,部分用人单位对其认可度有限,需要与企业建立信任机制,与市场进一步磨合。

可以看到,“微专业”是应市场需要而生,应时代潮流而变。笔者认为,其长远发展仍需在质量保障、社会认可和资源整合等方面持续优化。在“微专业”发展上,应当鼓励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企业相关专业人士与高校联合授课,甚至到厂区开展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教育部提出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培训机构等自主开发培训资源,支持高校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用人单位协同,深化校企对接合作。这一要求,正契合“微专业”当前的痛点难点,也是“微专业”能否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廖德凯)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

相关文章:

湖南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沃土,让青春“金种子”破土成林04-13

坚定信心干字当头 推动经济持续向好丨用“新”演绎“春天的故事”04-13

江苏多所高校集中官宣!04-12

高端会计审计人才缺口持续扩大!上海财大成立专门学院,培养专业博士04-12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石家庄农信:以金融活水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04-12

柳工:一季度净利润同比预增25%—35%04-11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举办2025年春季学期校园双选会04-11

下沉第一线、走到最前沿,江苏干部用实干助力民营经济发展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