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欣悦(湖南科技学院)
北京时间4月6日,2025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分站赛瓜达拉哈拉站结束了女子10米跳台决赛的争夺。两届奥运会冠军全红婵在臂立和向后翻腾的两组动作上出现了瑕疵,而陈芋汐五跳发挥稳定,最终以419.35分夺冠,全红婵以414.40分的成绩摘得银牌。(4月6日 光明网)
对此,有极端网友表示,银牌便是“失败”,甚至质疑其“巅峰已过”“被商业活动分心”。这种苛责映射出一些观众对顶尖运动员的“工具化期待”——将其视为国家荣誉的符号,忽视个体成长的客观规律。在一些短视频中,“全红婵擦眼泪”“对手庆祝瞬间”等片段被单独截取,配以煽情音乐或标题(如“天才陨落?”),激发非黑即白的站队式争论。真相在流量中被肢解,运动员的真实状态被简化为“赢家/输家”的二元标签。
自14岁东京奥运会夺冠成名后,全红婵长期背负“天才少女”的期待,曾被赋予“寒门逆袭”的标签。当年龄与身份成了“双重枷锁”,压力自不言说。部分舆论对其后续比赛的容错率极低,然而竞技体育没有常胜将军,她不是一个“励志符号”,获得银牌这件事恰恰是对金牌异化期待的反击——她是会状态波动、但始终在追求极致的运动员个体。公众应理性看待运动员的周期性状态波动,警惕“伤仲永”论调对运动员的伤害。
全红婵的银牌引发的舆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我们如何对待成功与失败”的社会心理实验。健康的体育文化不应止步于对金牌的欢呼,更应包容运动员的波动、欣赏对手的进步、理解竞技的无常。当公众学会用“平视”而非“仰视/俯视”的目光看待运动员时,体育才能真正成为照见社会成熟度的镜子。在追求成绩的同时,或许我们更需要学会欣赏“不完美中的完美”——因为正是那些微小的裂痕,让体育之光更具人性的温度。
相关文章:
发现问题 迎接大考——羽毛球亚锦赛综述04-14
全红婵赛后发文遭差评,本人一句话回怼04-14
第十二届东亚空手道锦标赛在漯河圆满收官04-14
视频|近千骑友共聚江门自行车骑行嘉年华!冠军赛后想吃五洞牛肉04-13
纪录片《国色》今晚在山东卫视黄金时段首播04-10
西安:“阳光课间”赋能学生身心健康04-09
警惕金牌至上的隐性暴力04-08
绳舞飞扬,青春激昂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