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2025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开幕主论坛上,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徐徕在致辞中指出,2024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4100亿元(年增长近300亿元)。
2019年以来,浦东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21个(占上海3/4),创新医疗器械31个(占上海58.5%),今年已获批上市2款1类创新药和4款创新医疗器械。细胞基因保持先发优势,全国共有6个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药品,浦东有3个;另一方面,加快推动创新产品“走出去”,已有3款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在欧美、日本等主流市场获批上市,一大批创新医疗器械走向国际市场;推动浦东成为跨国药企创新产品首发地,已有2款全球同步研发的产品率先在我国获批上市,实现“同步研发、同步临床、同步注册”。
徐徕表示,下一步,浦东将重点强化集聚效应、强化原始创新、强化前瞻布局、强化改革试点、强化高效服务,着力提升能级,全力打造产业集群新高地。
中国的创新药在近年来发展迅猛。医药魔方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在2015~2024这十年间,中国原研新药的数量超越美国,跻身全球新药研发第一梯队,本土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总额突破1500亿美元,18款中国原研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宜明昂科(01541.HK)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官兼执行董事田文志博士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今年的对外授权应该仍然是大概率事件。宜明昂科曾经在去年达成了一项潜在金额超20亿美元的BD交易,田文志表示,今年将会收到里程碑付款。
随着中国的创新药的国际化趋势不断深入,业界呼吁真正从源头创新上做到在靶点上的中国原创,而这既离不开机制方面的激励,也需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相应的投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表示,跟踪性创新在过去10年中国做的已经是非常不错了,而且这个体系已经完成形成了,下一个阶段要考虑的是有没有可能发展一些中国真正原创的药,这个是基础研究一定要做的事。“我相信随着这样一个学科不断的往前推进,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肯定能给企业界提供一些创新的靶点,让大家做出真正国际一流的创新药。”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表示,真正的做到原创还是要强调一部分基础研究,有了这些原创的基础研究才有我们中国药物领域的原创的靶点,原创的成果。“中国的公司通过过去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里面,通过过去30年的发展,已经到了这么一个阶段,更是应该做原创的研究,中国的企业要有创新精神,要舍得把你剩下来的钱用来真正做创新。” 谭蔚泓同时表示,政府部门要进一步的强调基础研究,另外一方面要有机制鼓励公司做原创性的靶点,原创性药物的开发。
相关文章:
【财经早报】重要信号,巴菲特出手!04-13
各地高效落实重大项目 夯实经济发展硬支撑04-12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石家庄农信:以金融活水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04-12
神州信息并购“双刃剑”:3.65亿商誉减值拖累业绩04-12
李强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会谈04-11